文章转载自: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科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血液疾病的诊疗技术日趋完善,过往的一些不治之症,在接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后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的同时常常伴随很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腹泻以及味觉改变,导致厌食、进食量减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纳无源,气血无从而生,从而使患者病情更加严重。
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人非常重要,对病人来说更为重要。《黄帝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合理食疗对疾病痊愈有很大影响。那血液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呢?
1. 避免刺激性食物
部分血液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以及贫血、出血严重等情况时,应进软食, 以及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食物。如鱼、虾、蟹、鸡、瘦肉、动物内脏、蛋、豆腐、奶粉等。禁忌生冷、坚硬、有棱角、油炸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同时应避免饮酒。
2. 视病情选择流质饮食
当血液病人有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时, 应予以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温度要适宜。腹痛病人, 应暂禁饮食, 进行观察。有呕血及便血病人应禁食 ,停止出血24h后方能进流质食物。
3. 注意钙铁平衡
部分血液病人由于长期使用激素,易导致应激性溃疡及骨质疏松。因此,这部分病人可以每天食用牛奶中和胃酸。同时,应选择含钙高的食物,或口服钙片,并注意要适度晒晒太阳。对于铁过载病人,应避免铁锅做饭。
4.预防便秘,合理饮食
便秘的血液病人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A、C、E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粗纤维的糙米、豆类、山芋等食物, 以增加肠蠕动, 利于排便。多吃豆制品,以增加维生素B1的摄取量,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 如蜂蜜、芝麻、核桃等。鼓励患者多饮水,因为水可作为润滑剂,同时食物纤维在肠道中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胀,软化粪便,以及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刺激胃肠蠕动,从而顺利排便,特别是每日清晨空腹饮适当温开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而促进排便。
5.注意饮食卫生
由于大部分血液病人抵抗力低下,所以饮食卫生要尤其注意。应避免食用隔夜、过期以及不卫生的食物。尤其是口腔溃疡的患者,必要时作口腔护理,饭前饭后漱口,每次饭后的食具应洗后煮沸或以蒸气消毒。传染病人应备专用食具。
药膳食疗方
红枣黑木耳羹:取红枣20个洗净,黑木耳15克,以温水泡发并洗净,两者一起放入水碗中,加水和冰糖适量,置蒸锅中,蒸1小时左右成羹,1次顿服或分次食。红枣甘润温和,能养血益气,为补脾胃要药;黑木耳味甘性平,能凉血止血、润肺益胃、补血益气。
牛骨髓饼干:用牛骨髓若干洗净,慢火熬油,趁热将饼干(甜或咸均可)浸蘸,随即取出,冷透备用。每次吃2-4片。牛骨髓为血肉有情之品,含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营养成分,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山药红枣紫荆皮汤:取山药30克,红枣10个,紫荆皮9克,加水适量,小火煎半小时,饮汤。每日1剂,分2-3次饮服。此汤取山药补肾健脾、红枣和中补血、紫荆皮活血和血。
骨髓红枣糯米粥:取胫骨若干(猪、牛、羊骨均可),加水洗净,先煮1小时,去骨加红枣、糯米,煮成稀粥。每天2次,每次约1碗。此粥用骨髓、红枣补血益气,糯米温脾。
芝麻膏:取黑芝麻(或是核桃肉若干,洗净,炒熟研末,加蜂蜜或白糖少量,每次服 1-2匙,每天2次。黑芝麻含大量脂肪油,又含维生素E、叶酸、烟酸和多量的钙,有补益肝肾、补精血的功效。
猪肤红枣膏:取鲜猪肤100克、红枣30个,均洗净,加水适量,小火煮烂食之。每天2次,每次适量。猪肤,味甘性凉,有清热和血润燥的功效,大枣和血止血。
专家简介:
曾英坚,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具有丰富的西医临床、中医临证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擅长恶性血液病、肿瘤化疗后的中医调治及不能耐受化疗恶性血液病、肿瘤的中医治疗;擅长中西医综合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贫血、过敏性紫癜、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擅长中医药联合个体化减毒增效化疗方案、去甲基化方案、最新医学技术及转化医学方案综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和老年恶性血液病。目前中西医结合诊疗血液疾病的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及国内先进水平。
还擅长、甲状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头晕乏力、心慌失眠、抑郁心烦、自汗盗汗、手足心汗、畏寒燥热、月经不调、口苦口干、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的中医调治和中医疑难杂病的治疗。
学术任职及荣誉: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中西医整合医学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疾病诊疗专家组专家成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西省首批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获江西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卫健委抗疫“记大功”奖励。
刘凡: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七年制,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理事,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副主委,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会常委,江西省整合型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目前已主持厅级课题2项,参与省厅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篇,主编论著2部,参编人卫版著作2部。长期从事血液病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瘤等各类血液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科室简介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淋巴血液病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发展,目前为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血液病临床研究基地、江西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西省青年文明号,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中西医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疗专家组成员单位、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等。全国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陈信义教授、刘风教授、周郁鸿教授、陈志雄教授、胡晓梅教授为科室顾问专家,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全国名中医皮持衡教授、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江西省首届国医名师贺支支教授是科室的学术指导老师。科室主任曾英坚主任中医师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团队其他青年医师骨干均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均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室护理人员均拥有护理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科室可开放床位42张,中西医诊疗、护理实力强大。
科室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以综合方法和技术诊治各种血液疾病:1.各种贫血性疾病(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营养性贫血、慢性病贫血、溶血性贫血);2.各种血液肿瘤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3.各种出凝血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4.各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5.其他血液病(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有简、便、效、廉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近年来,经全体医技人员不断努力及科研攻关,科室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中西医结合特色,在以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骨髓瘤以及老年血液病方面特色鲜明,疗效深受患者信赖,其以中医中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治疗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老年MDS、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老年恶性血液病的综合水平在国内同领域居于前列水平和省内领先地位。
血液诊断方面开展了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病理、溶血性和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诊断技术,开展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和流式细胞术(FCM)及基因芯片、二代测序诊断等技术。可从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表型、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角度,对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血癌等)进行MICMC分型,达到国内先进诊断水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要求。 科室在作好技术卓越疗效好的同时,以其忘我的奉献精神不懈为患者朋友们提供感动、暖心服务,从而也赢得了患友们的“金银”口碑,已成为了血液病诊疗领域中的“精诚之科”。
相关文章